墨韵恒常,笔墨流风——书法家薛崇江的笃行与澄心
作者:编辑主任 来源:人民书画艺术名家网 发布时间:2025-10-28 15:37 点击:
      
	薛崇江,男,1966年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子长市,高中文化。自幼喜爱文学、绘画与书法,尤其酷爱书法,常练至废寝忘食,无论寒冬酷暑,无论何时何地,数十年来坚持苦练,临习楷行隶草篆等多种字体,其中以行书最为擅长,在书法领域取得一定造诣。现为珍迹(杭州)书画院永久会员,理事。
	
在2025纪念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全国诗书画摄影大赛中获得书法组特别成就奖。
在2025纪念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全国诗书画摄影大赛中获得书法组特别成就奖。


	墨韵恒常,笔墨流风——
书法家薛崇江的笃行与澄心
文/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史国澳
书法家薛崇江的笃行与澄心
文/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史国澳
在当代书坛的多元生态里,总有一些创作者以“素心持守”的姿态,在笔墨间沉淀着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温度。薛崇江,这位从陕北黄土高原走出的书家,始终以“笃行”为笔、“澄心”为墨,在数十载临池不辍的坚守里,将传统笔墨的法度与个人心性的通透熔铸为独特的艺术语言。他的作品既见传统帖学的韵致,亦藏生活磨砺的真味,于楷行隶草篆的兼修中筑牢根基,在性情与法度的交融中找到自我,最终让笔下的每一处线条、每一抹墨色,都成为生命沉淀的印记,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。


	书法之艺,“根”在传统,“功”在坚持。薛崇江对书法的热爱,早已化作日复一日的“深耕”—— 寒冬酷暑不离纸笔,楷行隶草篆诸体逐一钻研,从唐楷的横平竖直里打磨笔力,于汉隶的蚕头燕尾间领悟古朴,在“二王”帖学的流转婉转中品味秀逸,又在狂草的纵横捭阖中释放激情。这种“遍临诸体”的坚守,让他的笔墨有了“厚积薄发”的底气。


观其《海纳百川》,大字行书气势开阔,横画的沉稳带着篆隶的厚重,竖笔的挺拔藏着唐楷的筋骨,而撇捺的舒展又尽显行书的灵动,诸体所长被自然地熔于一炉,不见拼凑之痕;再看《竹影清风》,小字行书笔墨温润,笔画的提按转折精准有度,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连贯流畅,既保留了帖学的雅致,又融入了自己对节奏的理解。这份“深耕”,不是对经典的机械复制,而是在反复揣摩中,将传统的养分内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。



	更难得的是,他的“笃行”不止于“临帖”,更在于“悟帖”。 其行书作品《韶华》最见个性:“韶”字的撇捺舒展如羽翼,墨色的浓淡枯润随情绪流转,起笔的重按与收笔的轻飏形成节奏,既保留了行书“流动”的特质,又以“迟涩”的笔意避免了浮滑——这份“收放自如”,正是长期临池养出的笔墨控制力。“华”字的竖笔以枯笔拖长,墨色从浓到淡的渐变里,藏着书写时的情绪起伏,似有“余味悠长”的意趣。他不刻意追求“创新”,却在“顺手而为”中形成了辨识度:笔画不做刻意的“精致”,却有“力透纸背”的扎实;结体不求“奇崛”,却有“从容自在”的舒展——这种对笔墨细节的把控,正是数十年笃行中,从“形似”到“神似”的跨越。


	艺术的高阶境界,是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自得。这种“自得”,更体现在笔墨与情感的同步。《室雅兰香》写得平和温润,结体宽绰,墨色均匀,如闲庭信步般从容,藏着他对雅致生活的向往;《梅花》则以草书抒怀,笔画缠绕交错,墨色浓淡对比强烈,飞白处似心绪起伏,那份“率性而为”的洒脱,正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。他不被流派所困,不被评价所扰,只是顺着自己的心意书写,反而在不经意间,形成了“见字如人”的独特风格。


	在这个追求“快与新”的时代,薛崇江的“慢与真”恰是一种提醒:书法的价值,从来不是“有多高级”,而是“有多真诚”。 艺术的长久,从来不是“有多新潮”,而是“有多笃行”。他以数十年的坚守证明,只要心有澄明、行有笃实,笔墨自会生出打动人心的力量。当他的毛笔划过纸面时,那些线条里藏着的,是四十载的临池韧劲,是黄土高原的厚朴底色,更是一个普通人以笔墨与世界对话的温柔——这份“真”,便是他书法最动人的“新声”。


	墨韵恒常,笔墨流风。数十载笔砚相伴,薛崇江用“深耕”守住了书法的根本,用“自得”活出了艺术的个性,用“传韵”延续了传统的生命力。没有学院派的理论体系,却有“以岁月炼笔墨”的笃行;没有炫目的头衔光环,却有“以澄心写真情”的纯粹。他的作品如一杯清水,不浓烈,却能涤荡浮躁;如一方素绢,不华丽,却能承载温度。这份“不随波逐流”的坚守,让他的书法在岁月流转中,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。在这个追求快节奏、高热度的时代,这份“慢慢来”的坚守,这份“为自己而写”的纯粹,恰恰是当代书法艺术中最珍贵的品质——毕竟,真正的艺术,从来都源于内心的热爱与长久的深耕。
	 
	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史国澳 2025年10月28日 书于览艺斋




 
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