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

墨彩织就的山水新境:张肖书画的“古意”与“今情”

作者:编辑主任 来源:人民书画艺术名家网 发布时间:2025-10-28 11:21 点击:

 
张肖,笔名牧云逸士。祖籍愚公故里河南济源,供职生活于河南焦作。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职工书画院美协会员,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。焦作市美术家协会会员、理事,焦作市书画院特聘研究员,焦作市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,焦作市女子书画院会员,焦作市诗词曲联学会会员。焦作市山阳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山阳书画院副院长。

作品十余次入选、入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大展,或参加中外交流展览,或被名家收藏。张肖与母亲黄庭芬(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)的艺术人生,曾被中央电视台、河南日报、河南电视台、《妇女生活》杂志、焦作日报、焦作电视台、济源日报、济源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。

近期,张肖创作的中国画《民宿乡风斫玄境》入选了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“贵在意·致敬经典”——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。并且是和馆藏经典有苏轼、八大山人、石涛、吴昌硕、齐白石、傅抱石等,以及特邀中国当代顶级大家作品,同时展览,同堂亮相。

于程大利导师山水画学高研班
学习感悟  张肖
 
牖外灵禽鸣,砚前品画经。
金文入画论,宾老画学明。
平圆留重变,书画理成行。
不齐三角状,勾勒运毫精。
一波三折带,籀篆太极兴。
环环接紧扣,笔笔映发生。
古拙蕴浑厚,清润扬华滋。
五笔兼七墨,博融化玄境。
 
张肖作品入选由中国美术馆
主办的“贵在意·致敬经典
——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”
观展述怀  张肖
 
高秋气爽遇双节,
文翰丹青今古合。
百种芳姿雅堂亮,
九州韵致瑞祥歌。
常倾紫墨斫清境,
亦觅诗怀主题切。
国馆留光当勉励,
云毫储势意尤杰。







 
墨彩织就的山水新境——
张肖书画的“古意”与“今情”

文/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江项
 
 
在中国书画数千年的文脉里,山水从来不是“自然的复刻”,而是“精神的容器”——从宗炳“澄怀观道”的卧游,到倪瓒“逸笔草草”的孤往,再到傅抱石“山河新貌”的抒情,山水的形态随时代精神更迭,却始终锚定“天人共生”的内核。张肖的书画,恰是这条脉络在当代的生动延续:她以愚公故里的文化根脉为滋养,以传统笔墨为脉,在“承古意”与“写今情”的平衡中,重构了中国山水传统的当代表达,将当代生活意趣融入书画意境,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书画精神的深度赓续,更以独特的艺术表达,为传统书画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。在水墨与色彩的交织里,织就了“古意”与“今情”共生的艺术世界。其艺术风格的文化意义,正在于让古老的山水精神“活”在当下。




 
张肖的山水,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“激活”。 她对宋元山水的笔法有深透的理解:层层积墨的山石承续了董源“淡墨轻岚”的意境,转而以层层积墨的“破墨法”,让山石既有传统山水的厚重肌理,又晕染出朦胧的空濛感,恰似山间常绕的雾气。这种“以古为基”的笔墨,并非复刻,而是“转译”——她将传统山水的“可观、可游”,转化为当代人能感知的“可感、可栖”。




 
而在《福田玄境》等作品中,她更以赭石、花青等色彩破墨,让水墨的“淡远”与色彩的“温润”相融。那些晕染开的赭色,不是对自然的写实描摹,而是对山水精神的“写意化着色”,既保留了文人画的雅致,又跳出了“水墨为上”的窠臼,让画面有了更丰富的情绪层次。她的“古意”,是“活的传统”:不复制古人的笔法,而承接古人的“心境”——以墨色的浓淡写山水的呼吸,以线条的疏密藏诗意的留白,让文人画的雅致,成了画面的“底色”而非“标签”。




 
张肖的山水,最动人处是“有人味”。她不画“无人的荒寒古意”,而是把日常村落的烟火,揉进了山水的褶皱里:如《民宿乡风斫玄境》中,山岩间的黛瓦民宿半遮半露,石阶上似有访客的身影;错落的屋舍与草木共生,既见传统村落的肌理,又含当代民宿的闲适。
 
 
这种“以山水载生活”的境象,暗合了中国山水“天人合一”的内核,却又注入了当代视角,古人的“共生”是逃离世俗,张肖的“共生”是拥抱生活,让山水从“精神的远方”,变成“生活的近处”,完成了传统境象的当代落地。她不写“渔樵隐逸”的古意闲情,而是写“茶烟袅袅、客语悠悠”的今时闲情——那些藏在山岩间的屋舍,是“民宿”,是“乡居”,是现代人对“诗意栖居”的向往。她的山水,是“能住进去的画”,是当代人逃离城市后,心头念着的那方烟火,是可触的“当下生活的镜像”。


 
作为诗词与书画双栖的创作者,张肖的“诗画同源”,是“轻装上阵”的雅致。她的题跋不避浅白,以“粉墙黛瓦石径幽,九曲回廊枕水流。”的诗句,替代了古奥的典故;她的笔墨不刻意求雅,以赭色晕染的烟火气,消解了文人画的孤高。诗与画不再是“文人的私语”,而是“大众的共情接口”:不懂诗词的观者,能从画面的屋舍烟火里读暖;不晓笔墨的观者,能从题跋的浅白诗意里品闲。这种转译,让“诗画同源”的传统,从“文人的审美特权”,变成“当代人的生活美学”,拓宽了中国书画传统的传播维度。




 
更妙的是,她的字与画“长在一起”:淡墨的题字晕在赭色的山岩旁,像山间的苔藓自然生长;朱红的印泥落在屋舍的檐角边,恰似窗棂上挂着的红灯笼。诗不再是“画的注解”,墨也不再是“诗的载体”,二者成了“山水里的一草一木”,共同织就了画面的烟火气。




 
墨色晕染古雅,烟火织就鲜活——张肖的书画,是“新山水诗学”的生动注脚。她以“牧云”的逸气写雅,以“接地”的真诚写俗,最终在宣纸上铺展的,是一幅“既有古人风骨,又有今人温度”的山水长卷。而这卷里的每一笔墨、每一处烟火,都是当代人对“诗意生活”最朴素的向往。
 
从“笔墨守正”到“意境创新”,从“文化扎根”到“时代显值”,张肖的书画创作始终行走在文脉赓续的道路上。她以笔墨为舟,以时代为帆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,为中国传统书画精神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注脚,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蓬勃的生命力。
 
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江项 2025年10月28日







人民书画艺术名家网 © 2023 chinkart.com Power by DedeCms
关于本网联系我们
豫ICP备2023013987号-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